热门资讯

【m1 m2剪刀差】M1和M2剪刀差创6年新高 货币政策全面宽松难现

热门资讯 2017-05-11 点击: 手机版

  4月金融数据大爆冷门,新增人民币贷款和社会融资规模均暴跌,M1大增而M2增速创下去年6月以来最低,M1和M2剪刀差创6年新高 。

  4月新增人民币贷款从3月的1.37万亿元暴跌60%至5556亿元,社会融资规模暴跌68%至7510亿元。分析称,企业贷款拖累是“祸首”,4月M2增速放缓因表内外融资下降叠加信用风险事件增加。

  同时,4月M1货币供应同比增长22.9%,M2货币供应同比增长12.8%(3月为13.4%),M1与M2剪刀差达到10.1,创6年新高。有分析认为,这意味着企业主动投资和加杠杆意愿不强,经济复苏基础不牢、幅度有限。M2与M1之差得到的是私人部门定期存款的数量。

  信贷增速“爆冷门” 企业贷款是“祸首”

  中信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明明对4月金融数据点评称,信贷增速“爆冷门”,企业贷款拖累是“祸首”。

  金融机构向实体经济投放的信贷增速大幅回落,令市场没有一丝防备。主要受企业贷款拖累,主要原因有二:(1)一季度稳增长主旋律下项目集中落地,4月随着工作重心向调结构切换,不仅项目投放力度减弱,前期项目的可持续性也有待考察;(2)4月地方债发力显著,对企业贷款挤出效应明显。

  民生固收称,新增贷款需求低迷,居民中长贷动力仍存。主要因为房地产销售改善延续,从一线城市扩展到一线周边及部分二三线城市,改善型需求和二手房交易仍是主要增长点,居民部门加杠杆动能持续。

  4月企业中长贷减少430亿元,大超预期,原因在于基建投资增长逐渐进入季节性淡季,叠加地方债置换和过去城投融资充裕,企业新增融资动力有所减弱,且信用风险压力增大,避险需求新增票据融资增幅较大。考虑到目前公共部门融资条件较为宽松,储备项目仍多,房地产销售持续改善房企购地意愿上升,房地产开发投资转暖是大概率事件,后续企业中长期信贷有望恢复增长。

  社融压力大 M1和M2剪刀差创多年新高

  中信固收称, M2增速下滑明显,居民、非金融性企业存款锐减是主因。而M1-M0同比增速继续上升,显示企业活期存款仍多,或有助于复苏延续。

  同时,4月份社融下滑明显,因为受信用违约风险冲击,企业债发行取消较多,导致4月企业债券融资环比减少4361亿元;其次,4月新增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环比减少2951亿元,也对社融增速造成拖累。

  中金分析师梁红等人认为,地方债务置换等因素对M2和信贷数据造成一定扭曲,调整后的社融数据或更能反映整体金融条件。随着经济周期性复苏继续、并向中下游蔓延,以及通胀温和上行,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的必要性降低。

  民生固收表示,M2增速放缓因表内外融资下降叠加信用风险事件增加企业取消发行增多导致存款派生力度减弱。值得注意的是,财政存款新增9318亿,超越季节性规律,这一方面解释了为什么4月财政缴款时资金面偏紧,另一方面也说明财政支出并不积极,与4月较弱的财政支出数据一致。

  中泰宏观称,货币“倒剪刀差”扩大至10.1%,而当前的经济增速显然已有所放缓,“倒剪刀差”对经济与投资活力的衡量已然失灵。

  M1和M2剪刀差不断扩大意味着什么?国泰君安宏观任泽平5月5日称,

  本轮M1大幅上升而M2平稳,意味着企业主动投资和加杠杆意愿不强,导致M2未跟随M1回升,经济小周期回升但基础不牢、幅度有限,受制于产能过剩通胀温和,不会高通胀,货币政策不要误判和收紧。本轮M1大幅上升而M2平稳,与1997和2000年前后相似,宏观背景均是经济衰退、产能过剩与温和通胀或通缩,而在M1、M2同时上升的2003、2007和2010年,经济强劲通胀高企。区别在于,M1上升能否有效传导到实体经济和M2。当前M1大幅上升但民间企业投资意愿不强,虽然政府和房地产投资回升,但制造业投资和民间固投增速均下滑。

  货币政策不会明显收紧 但大宽松时代已过

  4月份信贷表现较差,市场上因此出现倒逼央行降准降息的预期,对此中信固收认为,大宽松时代已是过去,中短期内不会重临。一方面,权威人士表态中强调了对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的重点引导,与大宽松的“普惠”相悖;另一方面,即便未来信贷增速再加压力,在逆回购+MLF+PSL成为货币政策新组合的背景下,央行仍可通过PSL等准财政信贷工具托底稳增长,因而全面宽松难现。

  5月9日,人民日报刊登的“权威人士”称,货币政策,注重把握重点、节奏、力度。这或暗示短期货币“大放水”情景难再现。

  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认为,未来货币政策在回归稳健的过程中不会明显收紧,但在实际操作层面更多的表现为配合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未来在“紧信用+货币和财政双宽”的新的政策组合下,随着未来货币政策释放的流动性更多的通过财政政策引入实体经济,大类金融资产将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去杠杆的态势,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累积。

  中金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在通胀压力变得更加明显前,货币政策还应继续保持稳健,但可能在操作上强化定向结构性调整功能,以配合供给侧改革和金融风险防范的需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