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

[5倍工资留不住人]5倍的PE?我们是不是该去香港捡钱呢

港股 2015-10-04 点击: 手机版

  恒生国企指数在去年四季度两度跌至PE 破7、PB 破0.9 的历史最低估值区域,我一度喊出“一生一次的机会”,并开始重点研究港股优质标的,同时把自己港股一直保持在30%以下的仓位加到了50%以上(之前的港股仓位大部分是15年4月之前买的,之后港股跟随A股大涨一波,我没卖出这部分仓位,在四季度深度研究港股后对原有部分持仓股进行了部分换仓).

  2016年伊始,在全球经济前景糟糕特别是中国经济增速下滑以及债务危机的基础上,A股带领全球股市开始暴跌,港股也毫不留情的在极低的估值情况下继续下跌,恒指估值创下了98年的新低,国企指数更是早早的跌破历史新低。

  A股虽然停盘逃过猴年初的暴跌,但港股跟随全球继续下跌,左侧就是这样无奈得随时被闪电劈中。港股在极低估值的情况下继续暴跌,除了中国经济基本面悲观的因素外,港股更是外资“做空”中国的桥头堡(由于中国接近于资本管制,做空港股几乎是做空中国股票的唯一途径),再叠加外资投行的流动性危机(据我观察,2016年以来外资投行不惜成本的在抛售港股,特别是指数成分股,主要是外资投行不断收缩业务裁员换取现金,比如最典型的流动性问题就是最近德银引发的欧洲银行潜在的违约潮).

  但目前H股指数PE 5.6倍,PB 0.72倍,相较于之前的低点再下跌20%,港股大把大把的公司PE不到5倍,PE 1、2、3倍,PB 0.3、0.5倍的公司随处可见,甚至部分公司出现了市值低于现金很多的情况。这样的估值足不足以反应全世界对中国对港股最糟糕的预期?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港股的仓位在不断地下跌中已经提升到了85%以上(占我股市资产的比例);我只知道在全球比烂的情况下,中国经济虽然困难重重但仍好于大多数国家;我只知道即便未来经济复苏路漫漫,但足够低的估值提供了足够的安全边际;我只知道即便香港正在没落,但业务在内地或全球的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不会因香港的“消失”而改变;我只知道被万人抛弃的港股在如此罕见的低估值下(特别是一些优质高成长公司)一定是“一生一次”的机会,即便港股在我强烈看多后继续下跌,我仍对一生一次的机会深信不疑。

  所以,对于“一生一次的机会”,还有什么可说的?

  再谈一下大家很关心的亏损问题。我仔细计算了一下,目前港股的浮亏约13%(占我股票资产的比例,这个亏损相比较前两年的盈利完全可以承受),跌幅小于恒指和国企指数主要得益于:1。高位没有追,而是在下跌过程中逐步缓慢加仓,2。人民币相对港币持续贬值,3。几个重仓股相对大盘较为抗跌(港股40%以上的持仓是优质成长医药股,30%是便宜到不可思议的烟蒂股或隐形冠军沙漠之花公司,剩余的是高成长低估值的优质好公司).

  而港股的浮亏是占我全部资产则更少(大约8%不到),这显然是毫无疑问的。谁都知道我自15年中开始便坚决看空A股看空中国经济看空人民币甚至看空全球,在这种情况下我自然做足了准备——进行风控和对冲(选股上坚守安全边际、进行大类资产配置,最重要的是在去年A股泡沫阶段开始将部分资产换成美元以及投资少量黄金).

  这里也要申明一下,我一直没有发产品(部分原因自然是出于目前全球这种环境为客户的利益考虑,我不像有些私募拿客户的钱当游戏玩,盲目的高位或半山腰就发产品,目前资金募集没什么问题,我相信即便大熊市最冷的时候我也可以发出去)。我的计划是大概率会在2016年发,具体什么时间只能走着看,以后还是用产品净值来证明自己吧,老写文章讲逻辑摆事实列数据也没用,大家不爱看不爱听。

  最后,谈一下A股,全部A股PE 17倍,PB1.8倍,创业板就不提了,即便是最便宜的上证50,PE“也有”8.5倍,PB为1.1倍,比同品质的H股指数贵了50%以上(AH溢价指数也一样),而两地的一些小盘股估值更是数倍之差(5-10倍很常见)。纵然A股封闭且有流动性溢价,但溢价那么高是合理的吗?要知道很多公司AH是同股同权的,放眼全球同股同权的公司差价不会超过5%。随着中国不断的开放(资本市场开放人民币国际化),这种溢价不可能长期存在,即便是沪港通没开通前,AH溢价指数均值也在110左右,意味着A股的流动性溢价大概是10%多一些。在目前极高溢价的国内资产价格以及高估的汇率基础上,资本选择大量溢出(和90年日本类似),中国企业和百姓在全球买买买本质上是在进行估值套利,爆买需要大量换汇,汇率自然承压(叠加美元债务偿还和套利资金反转的压力),随着央妈外汇储备的极速减少,这种游戏不可持续,中国和外海资产的估值差必然以某种方式缩小(汇率贬值或泡沫破裂)。当然我们继续闭关锁国加大管制,继续维持国内资产价格泡沫的概率也不是没有(跳贬+管制+大放水),只不过这样做,一定是饮鸩止渴的行为,迟早药丸,越迟出清,经济复苏的黎明越迟降临(我们错过了08年最佳的出清机会,但现在随着经济结构转型、人口/劳动力拐点、债务滚到顶点、信用大收缩、全球经济下行等等多期利空叠加的基础上,我们腾挪的空间和时间越来越少了).

  最后的最后,我不悲观也不乐观,一直在追求客观。我在所有问题上的所有多空观点均力求有理有据不胡吹乱侃。若大家持有反对意见,大可以摆事实讲逻辑正面交流,不必露出一副阴险狡诈的小人嘴脸来我帖子下面说黑话。若看我过得不好你们心里能好受一点,那我就退一步,大方的承认自己过得不好。反正,你们开心就好,我过得好不好自己知道就好了。

 

本文由本站整理发布

相关推荐